• 靖江西部曾经的重要枢纽,靖泰界河"大马桥"
  • 资讯类型:城市规划  /  发布时间:2018-08-06  /  浏览:4450 次  /  

  文:风过骥沙

现存的大马桥
 
  建于2014年的陈公堂桥,位于古大马桥原址。向北延伸了马尔港路,联通界河两岸。此桥即建在古大马桥原址。
 

现在界河上的大马桥一景

  我市生祠镇东进村钱家埭和泰兴市曲霞镇镇西村太平圩间的界河上,有一座“大马桥”。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崇祯年间,是古今靖泰两地人民往来的交通要地。在当地,此桥还有大木桥、大睦桥之称,这些名字很好地记录反映了古桥促进界河两岸和谐相融的历史和内涵。
 
 
  记者在东进村村史研究员鞠振华老人的指引下,沿马尔港路直达界河上的陈公堂桥,此桥往西两三百米有座略显老旧的栏杆水泥桥,便是如今的大马桥。
 
  问及大马桥的来历,附近村民告知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早期的大马桥在陈公堂桥这里。”居住在陈公堂桥首不远处的钱家埭村民鞠贵富热衷于文化探寻。据他介绍,2014年陈公堂桥在马尔港路北端启动架设,施工队和村民们在此处河底挖掘出了四五根纯杉木桥桩。这项发现印证了古大马桥的原始位置,也证实了当地人一直流传的说法——大木桥因能推车走马又叫大马桥。
 
  古时的马尔港路是靖江西片的一条南北向官路,直抵靖泰界河,一张用大木拼接的桥向北延伸官路,横跨界河通南北,直通泰兴。官路途间设有驿站,是靖西最为重要的南北要冲,马匹、马车在此通行,车水马龙。大马桥因此得名,沿路的马尔港亦是如此。
 
  “界河、马尔港、大马桥,都是明代知县陈函辉的杰出贡献。”鞠振华告诉记者,靖泰两地历来为界址、田地、水利等发生纠纷,该地区因为两地居民基数大而尤为严重,甚至械斗不断。陈函辉到任后,积极协调矛盾,让出部分土地,开挖马尔港,疏浚界河,搭建界桥,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同时,此举还将界河、马尔港开发成靖泰地区与苏南商贸交流的大通脉,靖泰的生猪、粮油、烧酒,苏南的皮胶、化肥、陶器,都搭着商船,在河道内南来北往,赶集、赴庙会、过兵等都经由大马桥,靖西交通枢纽大幅便利两地人民。
 
  自此,多年的界址纠纷平息,边界地区不仅长治久安,更出现了两地人民结亲、庙会交流、风俗互通、学讲对方方言等生动和谐、欣欣向荣的社会生活场面,并且延续至今。大马桥北岸泰兴太平圩的地名,以及圩上“陈公堂”的建立,皆源于泰兴百姓对陈函辉的感激敬仰之情。
 
  大马桥在历史上发生了西移。根据民间代代相传的口述,大马桥的迁移起源于当地人流传中的“长毛军过兵”。160多年前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从马尔港路向北进军。因兵马众多,木质的大马桥无法承载通行量,士兵们便兵分两路,在行军途中,从马尔港路中段向西北方向开辟了一条斜路直通界河边,这就是现存大马桥的位置。
 
  在新的过河点,太平军搭起浮桥以行进。此后不久,古大马桥年久失修,不堪兵马重负倒塌,百姓于是借着西边存留的行军浮桥,重新建设了一张木桥。这张晚清移址重建的大马桥同样延续了百余年,是靖西最重要的界河桥梁。在抗战和解放战争年代,党组织和革命力量得到界河两岸民众的广泛支持,在两岸间驻兵、攻守、转移、发展,大马桥发挥了关键战略作用。
 
  鞠振华少年时代时常来往于木桥,据他回忆,此前的木桥是长约50米宽约2米的5节木桥,无栏杆,可供马车通行。上世纪60年代,水泥大马桥取代了木桥,上世纪70年代,水泥桥拓宽至4米,即现今记者探访到的、仍可通行的大马桥。
 
  现存的大马桥与年轻的陈公堂桥西东呼应,一起代表着界河两岸村民心中的“大和睦”,为两地百姓共享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在桥畔两头和马尔港路上,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的陈公堂庙会依旧人山人海,300多年,界河两岸人民发自内心爱戴,常年香火不息。陈函辉的爱民之心,百姓对父母官的爱戴之情,两地人民的和睦情谊,在大马桥两岸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帮助说明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收费标准 | 联系我们 | 留言咨询
靖江房产网 靖江房产网管理平台 地址:浙江省海宁市海宁大道与清波路交叉口长海大厦12楼1209室
0523-82268088
网站客服QQ:qq:1162233798
苏ICP备17061968号-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