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市人民医院北门马路边,“日行一善”免费爱心午餐摊点接待了二十多人。至此,“日行一善”爱心午餐点已开设整整一年,每天坚持制作馄饨、面条等,受助者万余人次。
叶鑫是“日行一善”免费爱心午餐发起者之一,他曾当过厨师,想利用一技之长帮助他人。2016年12月12日,叶鑫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市人民医院旁边设立免费爱心午餐点。叶鑫说,在医院旁设点,是想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方便。每天中午10:30~12:30,有需要的市民可以免费就餐。
何老汉没有工作和收入,每月依靠590元的残疾补助金生活。他患有慢性病,每隔几天就要到医院就诊,每次看完病都是买点小吃填肚子。就这样,每月也要花150元左右。有了爱心午餐点,他不但可以吃上热饭,还可以节省开支。九岁的琪琪与母亲、外婆相依为命,母亲身体不好,外婆捡拾废品卖钱度日。在“日行一善”团队的帮助下,琪琪的外婆有了份工作——在爱心餐摊点煮馄饨、煮面,每月领工资。一家人还可以免费就餐。
为了让爱心午餐点持续下去,叶鑫建立了“日行一善”微信群,感兴趣的市民可扫码加入,群友每天发一元红包。目前,“日行一善”微信群已由建群时的5人增加到318人。丁宇灯去年底住院时,发现了爱心午餐点,详细了解后加入微信群。他说:“每天发一元红包,成了大家的习惯。”“当初我父亲住院时,看到爱心餐,特别感动。一碗馄饨,一碗面,看似普通,却让困境中的人感到温暖。”曾接受过帮助的朱应时说,他也加入了微信群。
今年初,卞春芳加入“日行一善”微信群,她说:“每天捐一元,大多数人都能承受。这样积少成多做善事的方式,我挺喜欢。”团队需要会计时,有着多年从业经历的卞春芳主动请缨,每天制作账目表,列出捐款人姓名、捐款金额、支出金额等,在微信群里公开。盲人张生然听人说起爱心午餐点后,便主动加入团队。他家住马桥镇,每天乘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到爱心午餐点,帮助接待就餐者。大家都称呼他为“盲人大叔”。如今,每天有十多人义务帮忙,买菜、烧水、包馄饨。
今年2月,叶鑫在工农路开了家“爱心馄饨店”,作为爱心午餐总部,加工食材。叶鑫介绍,“爱心馄饨店”对外营业,所得收益除去房租、原料等开支,其余尽归“日行一善”账户。随着善款增多,爱心午餐种类也在增加,如今有馄饨、肉丝面、青菜面等。平均每天有二三十名就餐者,最多时一个中午接待五十多人。
11月,“日行一善”团队已向市民政局申请注册为民间公益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