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化皇帝
明成化七年(1471年),靖江建县,首任知县为张汝华。
靖江古称马驮沙,又名骥沙、骥江、骥渚、马洲、牧城、阴沙。三国东吴赤乌元年(238年)前成陆,赤乌二年(239年)为东吴大帝孙权“牧马大沙”,属吴国毗陵典农校尉延陵县暨阳乡。
晋太康二年(281年),属毗陵郡暨阳县(今江阴市)。从南北朝至五代十国期间,马驮沙一地两附,南部小沙隶江阴,北部大沙先隶海陵,后隶泰兴。
北宋时期,马驮沙又名“阴沙”,江阴军(州)在靖江设立马驮沙巡检司,管理地方治安。
到了明朝,因长江泥沙冲积,马驮沙逐年涨滩,与北岸的陆地连成了一片,其版图明显扩大,人口明显增加。
洪武二年(1369年)改州设县,马驮沙全隶江阴县。成化三年(1467年),巡抚高明以江盗不靖,奏设县丞1名,署理马驮沙。成化七年(1471年),为适应管理需要,应天(南京)巡抚滕昭上书朝廷,建议将马驮沙从江阴划出,表章中说马驮沙“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其重要性虽然是从军事上讲的,但讲得很确切,很充分,成化皇帝立即准奏,并赐县名“靖江”。“靖”是“平定”的意思,希望这里不再有盗匪,能够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永享太平。
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廿八日,张汝华作为首任知县来到靖江。张汝华,直隶(河北)怀安县人,举人出身,以办事果断、精明干练深得朝廷的信任。他来到靖江的第一件事就是择地建城,确立治所。当时有些集镇本有建城的条件,但他考察后认为地理位置均不理想,特别是安全无法保障,最后决定将县城建立在水寨旧址上,这就是今天靖城镇的前身。
张汝华对水寨旧址进行了全面考察。这座建于100多年前的水寨已经面目全非。它周围约三华里,水寨内除几处茅舍,便是高低的麦垅和杂乱的草木,显得十分荒凉。但它背靠孤山,面临长江,与江阴要塞互相呼应,地理位置极好。以后的事实证明,张汝华的决策是正确的。靖江之所以有南北交通枢纽和“桥头堡”之称,正是源于这一决策。从那时起,这座县城便作为靖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要在荒地上建城,困难是巨大的。张汝华不愧是实干家。他一边募集资金,一边组织施工,在他的任期内,修筑了城墙,建造了县衙、学宫、坛庙、察院、总铺、仓廒、公馆、迎恩亭,计房屋281间24厦。此外还开凿了内外城河,疏通了东西水关,造了8座桥,打了5口井,并规划了街坊,铺设了道路。至此,县城的规模初步具备,使马驮沙到靖江县的演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张汝华也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他除了肩负统筹规划、组织施工的重任,还与民工一样地劳动,一样地住工棚、穿布衣、吃粗茶淡饭。作为封建社会的县官,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张汝华在《造县岁月记》中描述道:“扬子江中有地,曰马驮沙。盖江源万里,数道之水一汇而注于海。至是海近,潮势汤汤,江阔数倍,水歧而复合中积成沙洲,适居水之中央,东西可五十里,南北可二十里。居民版籍五十有五”。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建县的条件是多么艰苦!
从一个江中沙洲到一个初具规模的县城,张汝华及靖江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与代价。从此,靖江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长江之滨。靖江有今天的繁华,首任知县张汝华的功莫大焉,张汝华知县的功绩将永远铭记于靖江史册之中。
赐名的成化皇帝: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见濬,汉族。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
朱见深本为太子,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 朱见濬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被立为太子。
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朱见深能够宽免赋税、减省刑罚,使社会经济渐渐复苏。 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