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好一批优势企业。靖江经济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按照“以港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定位,现代工业港口城市是我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聚焦的主要方向,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总基调,必须在经济工作中自觉坚持、持续强化、顺势而为。发展工业经济,要把准方向,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发展工业经济,要抓好重点,集中精力发展高端装备和现代临港物流两个主导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变成强势产业,今年要实现工业开票销售突破1100亿元,工业投入增幅超过泰州平均水平,力争三年时间培育一批30亿元、50亿元、甚至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工业经济,要务实举措、抓好当下,开发区工作做到“三个新增”,全市企业发展抓住“三个重点”,发展园区把握“三个关键”。
开发区工作要做到“三个新增”。要新增项目。开发区要集中增量,创造优势,增量在新项目上,在龙头项目带动上,在新项目产出上。新增项目必须聚焦主导产业,围绕全市“3个100”的年度目标,开发区整体要完成80%,增幅超过15%;必须优化招商机制,在全市成立100人的招商队伍,开展培训和专业招商;必须形成全程代办服务,发扬“店小二”精神,对企业、项目发展中的需求及时帮办,提升软环境实力。要新增产出。研究如何提升项目的产出效益,在新增工业销售上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把加大项目产出作为工作重头戏,靠实实在在的投入和发展,算好投入产出账;细化企业的降本增收渠道,努力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筹划增收的政策空间,以政策规范企业行为,以政策引导企业、吸引企业为靖江多作贡献;服务小微企业提升规模效应,做到优化服务、精准扶持。要新增外资。用足政策、创新政策,利用更多优惠条件吸引外资入驻园区;创新方式,以创新的作为吸引外资合作园区、共建园区。
全市经济发展要抓住“三个重点”。要抓住绿色发展这个重点。坚守岸线利用“三个1/3”总红线,现有1/3已利用岸线要继续留足发展空间,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1/3岸线要做好生态涵养,1/3岸线作为不开发生态保护区,让沿江既有发展空间,又有绿色保护屏障;调优沿江生产布局,全面落实全省“两减六治三提升”行动要求;整合沿江港口码头,依法推进沿江混凝土等破坏生态的企业有序退出。要抓住创新驱动这个重点。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引导百优企业、三十强企业、拟上市企业自觉再投入,主动寻找企业的延伸空间,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技术改造新方向,努力形成全覆盖;深化转型发展,推进“标准化+技术创新”,用标准制订来带动新技术的研发和落地,推进“机器人+智能制造”,集中精力扶持智能化改造,推进“互联网+新的服务模式”,通过制造业+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实施离岸孵化,吸引更多人才来靖创业、孵化新项目,联合大专院校,让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及早落户靖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靖江的优势产业。要抓住品质品牌这个重点。发挥靖江的名品精品效应,深化“品牌靖江、品质靖江”工程建设,努力打造“百亿企业、百优名品、百年基业”。
发展园区要把握“三个关键”。要提升园区的开发质量。开发区体制机制要理顺,园区发展既统分结合,又能合力推进,加快融合度,形成整体突破的效率;新的载体要加快,探索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共同合作开发园区的建设;运营模式要创新,按照“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模式,进行实体化运作,提升开发区开发质量。平台建设要再提升。办好双月会展推介平台,建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放大优势、再造优势。要提升人才的创新质量。人才优势再放大,深入挖掘靖江籍院士资源,打造人才创业环境,推进蓝领工人职业教育,开展全系列培养体系,形成靖江产业工人的新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赵叶强调,靖江要充满热情地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江阴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有一批敢于冒风险、敢于创一流、敢于争第一的企业家队伍,支撑了江阴工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持续创新、敢于突破的氛围。靖江企业家要学习标杆,有大胸怀、大格局、大情怀。心胸有多大,投资范围就有多大,市场就会无限大。靖江很多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要想占领市场、拥有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企业家有决心、胆量和胸怀、魄力,敢于冒风险、敢于创一流、敢于争第一。
叶冬华指出,要攻坚克难推进转型升级,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经济运行的组织、协调和监测,确保实现“开门红”;坚持目标导向,确保全面、超额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坚持效果导向,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举全市之力支持开发区建设,集全民之智支持开发区发展,以开放之心服务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发展,打好开发区建设发展的主动仗。要凝心聚力做强实体经济,确立长远目标,坚定发展信心,突出创新创优,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